第二天早上,一家人起床就忙碌起来了。磨豆浆的磨豆浆,过滤豆渣的过滤豆渣。连白芷和白青都起来帮忙了,两个小家伙排排坐着一起烧火。不过最后点豆花就得于夏来了,其他人还没掌握好这个方法。
卖这个倒是不赶早,大家早上都是随便吃点,这个点倒是不会有人来买。
直到快到中午的时候,众人刚做好第一锅,王婶就来了,还有好些人跟她一起来的。
他们一过来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了。
“嫂子,我们过来买豆花了。”
“我们是不是来太早了?听王婶夸夏哥儿的手艺,夸得我们都馋好几天了,这不一大早听说你们准备卖了,着急忙慌就过来看看。”
周氏也笑着一一招呼众人:“不早不早,来得刚刚好,我们第一锅刚出炉。”
众人基本都从自家带了碗,这些碗长得也都差不多。没带的从陆家拿就行,反正都离得不远,还回来也方便。
一碗豆花加上蘸料就是三文钱,这差不多就够一个成年人吃了。大家也还没有买过,想着先尝尝好吃不,有些买了一碗,有些买了两碗。
不一会儿一大锅就没有了,又开始做第二锅。
后面陆陆续续又有人来,没多久第二锅也没了。
等后面再有人来得的时候,已经没有了。于夏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来,他只泡了六斤豆子。
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,差不多一斤豆子能有七八碗豆花。于夏一共泡了六斤豆子,差不多出了四十多碗豆花。
这个村子里有七八十户人家,今天估计来了二十多个人,三分之一都不到。不过还是比他预估的好点,他本来还担心卖不完,想着村子里赚钱不容易,可能大家会舍不得出钱买这个吃。
看来后面要好好感谢王婶,这宣传真给力,应该替他吹了不少彩虹屁。
后面来的人还说让他们明天多准备一点,他们有事耽搁了,来晚了一点,没想到居然都没有了。
买完之后于夏数了数,整整一百三十五文钱,这就是一天的收益。
豆子是一石三百文,一石是92.5斤,也就是说一斤豆子三文多一点。他这六斤豆子就是二十文。
昨天晚上用了三斤半的干辣椒,一斤干辣椒镇上卖的十二文,一斤新鲜辣椒是三文。
还用了一半的香料,三分之一的菜籽油,还加了些姜和酱油什么的。最后做出来了十斤蘸料,差不多一斤的成本就是十二文,而一斤蘸料可以配十六碗豆花。现在天气凉了,这么多蘸料也不怕会坏。
其实要搁现代,是不可能才用三分之一的菜籽油的。但是古代油很精贵,平常人家很多时候是直接水煮菜,甚至有用煮饭熬出来的米油来炒菜。所以上次周氏看到猪油被用了那么多才会很心疼。于夏上次去买的那坛菜籽油都用了整整一百二十文。
最后算出来今天这四十五碗豆花的成本是五十四文钱,净赚八十一文。
看到这么多钱,一家人都很开心。要知道去镇上找活干,一个汉子一天也就三十文,不过主家一搬会提供一顿饭食。
于夏把钱给周氏,周氏拿出了本钱,又把剩余的八十一文给了于夏,让他自己放着:“这挣钱的法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,这些钱你就自己放着。”
于夏现在确实是一文钱都没有,但是他有了其他的想法:“娘,只在村里卖的话,挣不了多少钱,我后面还想去镇上看看。所以我打算这段时间把这手艺教会您,然后村里这边就麻烦您来做,挣的钱也您收着。等您会了我就去镇上卖。”
周氏很惊讶,她没想到于夏有那么长远的计划:“我们也没个铺子,这豆花也不像其他吃食,做好了可以直接拿到镇上卖。那你怎么去镇上卖豆花?”
于夏还是照实说了自己的计划:“没个铺子确实不太好做,所以我打算先只卖蘸料,等攒够钱了,我们再买个铺子卖豆花饭,到时候还可以卖点其他的吃食。”
要是以前周氏还会担忧,可是经过今天之后,她更多的是欣慰:“你们要做什么就去做,娘都支持你们。今天这钱还是你收着,没点钱你出去也不好办事。”
于夏想了想觉得周氏说的也对,就把这钱收着了。
于夏他们忙完也还挺早,一家人忙活了那么久,都饿了,还是打算吃个晚一点的午饭。豆花全部卖完了一点没剩,也没有豆花可以吃。周氏直接说,今天炒个鸡蛋吃。
两个小孩听说可以吃炒鸡蛋,兴奋得不行。于夏都忍不住摸摸两小孩的头,还是物质条件太差了,吃个炒鸡蛋都那么高兴。
陆家这边一家人正高兴地吃着饭,而有的人却高兴不起来了。
早上的时候,孙兰在河边洗衣服。听一旁的人在讨论于夏家准备卖豆花。
“唉,你们去买吗?”
“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卖。”
“这镇上也才三文钱一碗呢,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。”
“哎呀,算了花这钱干嘛。现在又是清闲的时候,能省点就省点吧。”
“我听这王婶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,我打算看看去。”
“那到时候你买了跟我说说,好吃我也去瞧瞧。”
“兰婶,你大嫂刚开张做买卖,你不去照顾一下生意?”
孙兰听完露出轻蔑的神色:“谁爱去谁去,反正我不去,我的钱可不是这么糟蹋的。这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,自己胡闹也就算了。这周氏也不知道怎么想的,也跟着胡闹。你等着瞧吧,这生意过不了多久就做不下去了。”
旁边也有人附和道:“就是,之前也没听说过陆大家谁会做豆花,那个夏哥儿之前也是个傻子,这才恢复正常几天?就敢吹牛说胡弄就把豆花弄出来了?”
“那算了,我还是等等看吧。”
看到旁边有人不去了,孙兰更得意了。洗完衣服,哼着小曲就回去了。
等到陆二下午干完活回来,孙兰才知道周氏的豆花居然全都卖完了。
孙兰不可置信道:“你说的是真的?”
陆二无语:“我骗你干啥,我是听王木匠说的,他说他媳妇今天去老大家买的,中午就叫他回去吃饭去了。”
陆二顿了顿又继续说:“人家还说很好吃呢,在镇上也没吃到这么好吃的豆花,甚至比上次大嫂给他们的还好吃。”
孙兰想了想还是问道:“他们怎么卖的?”
“说是三文钱一碗豆花。”
“就一碗豆花?也没有饭?”
“没有,只有一碗豆花。”
原本还挺紧张的心瞬间就放下了:“是傻子才去买呢,镇上的三文钱一碗,人家杂粮饭还不要钱呢,要白米饭再加一文钱。这周氏倒还挺敢卖,谁都不是傻子,吃饱饭才是要紧事,好吃又怎么样,肯定做不长。”
其实陆二心里并不这么觉得,但也没再多说什么。
倒是旁边的十四岁的虎子不满地说道:“娘,我也想吃,咱家好长时间没吃肉了,吃不了肉吃碗豆花总行吧。树生家今晚上要吃豆花,他还在我面前嘚瑟呢,我要是吃不上多没面子呀。”
孙兰拿扬起巴掌就想打虎子:“吃吃吃,就知道吃,跟你爹一个毛病!能不能争口气,啊!”
“那我让你打,打完能吃吗?”
孙兰更生气了,本来还只是想吓唬一下虎子,这下真打下去了,巴掌甩在背上啪啪的响:“我让你吃,我让你吃,还吃不吃了?”
旁边的小姑娘吓得哇哇大哭。
陆二在旁边看着,既心疼儿子,又怕战火波及到自己这边,索性也不开口了,抱起女儿转身回了自己屋子。
另一边的陆大家,周氏正在泡第二天需要的豆子。
于夏看了看剩下的蘸料,转头对周氏说:“娘,我们给王婶送点蘸料吧。”
周氏也点点头:“是该送点东西过去,今天能卖得那么快,还是多亏了你王婶,待会儿我就去。”
周氏想了想,又说:“要不,你和相延一起去吧。你才嫁过来,和村里人还不太熟悉,趁这个机会正好。”
最后于夏和陆相延端着一碗蘸料去了王婶家。王婶看到于夏他们带过来的蘸料,推辞几番也接过来了,一边说着客气话,一边笑得嘴都合不拢了:“你说你们这么客气干啥,都是乡里乡亲的,快进来坐坐。”
狗蛋看到陆相延他们过来了,飞快的跑过来:“相延哥,你家蘸料可真好吃,我就用这个拌饭都能吃下两大碗饭呢。”
一边说着狗蛋的眼睛还不由自主的瞟向王婶手里的蘸料。
王婶看着也不禁笑骂道:“一天到晚就知道吃,脑子里能装点其他的吗?”
狗蛋知道自家娘又要开始碎碎念了,转身就跑了。
王婶:“真是没一个省心的。哎呀,站着干什么,快过来坐。”
于夏他们本来想送完东西就走,可王婶硬是拉着于夏坐下来了,还顺手塞了他们一些冬瓜糖。
王木匠正在做木工,看到陆相延招呼他过去。
王婶看着坐在面前的于夏不禁感叹道:“长得可真不错,以后你和相延生的孩子肯定好看。”
“就是太瘦了,还得再长胖点,不然以后生孩子老遭罪了。”
“婶子,我想起来家里还有点事,我们就先走了。”
于夏站起来拉着陆相延就走了。
王婶看着两人的背影:“以后再来玩啊!”
说完还嘟囔道:“这孩子,都成了亲的人了,还害什么羞呀。”
快到冬天了,天黑得比以前更早了些。于夏和陆相延从王婶家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。
陆相延看着旁边的于夏:“怎么走得那样急?”
“啊?没什么,我就突然想起来家里还有事没做完。”
陆相延看着于夏别别扭扭的神色,也不戳穿他,只是把手里的冬瓜糖拿出来:“要吃吗?”
古代的油和糖都是精贵的东西,这冬瓜糖估计也不便宜,刚刚王婶给的他走的时候又放回去了。
“不吃,我又不是小孩儿不爱吃甜的,留给白芷他们吧。”
话还没说完于夏就感觉陆相延温热的指腹轻轻擦过了自己的嘴唇,然后嘴里就多了块冬瓜糖。
于夏尝了尝古代的冬瓜糖,味道还可以,好像没他想象的那么甜。